马桶随想
相见恨晚(12月11日10:20)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坐在马桶上看报纸,耳里听见客厅电视播放着“股票又升了!”的广告,不免想起马桶的好来。确实,马桶可以让你一边轻松享受着排解的舒畅,一边关心着国家大事接受着现代文化带来的滋润,那感觉就是舒坦,用一个字---“爽”!在文化盛行的今天,忽然想马桶也有文化。
问:“马桶我们天天用的物件,藏污纳垢的地方,有文化?靠!”“别打岔,兄弟,马桶没读过书,它当然没有文化,我是说马桶本身所蕴涵及派生的文化。”先说马桶本身。
远古时候好象没有关于马桶的记载,只流传下这么一句顺口溜,叫:“顺风撒尿,逆风阿屎,快哉快哉。”据此判断,在马桶出现之前,老祖先们是在野外撒尿阿屎的,因此总结出风向与方便及快感的关系,在当时确是一种文明的进步,或者可以说是文化了,至于算到仰韶文化还是龙山文化还有待考证。
春秋战国时期,偶尔可以在文字间看见些马桶的影子,但只是影子还没有实物证据。待到汉代,不仅有了影子,在一些出土汉墓中开始发现马桶的实物也就是证据了。虽然是手工木制马桶,却不仅刷了红漆,还镶金贴银,可见当时文明的意识已经出现很大进步,不过那都是伴随皇后或公主而出现,与男人无关(男人好象一直就不是很讲究)。据史料记载,中国有女孩出嫁必备马桶为不可少的陪嫁品之一的传统,由此可见马桶自古以来的地位了。
到了现代,在我的记忆里,在乡下生活时偶尔看见农家还是有木制马桶的,自家却是从没有用过木制马桶,只记得在外用茅坑,在家用痰盂。痰盂这个名字起的很别扭,观其名与马桶无关,但它当时主要功能表明它就是马桶。其实现在想那却是马桶发生质变的重要标志,这个质变就是马桶随社会进步和工业化发展,已经从手工木制第一次转变为大规模机器化生产,面向全社会,用材也发展为用金属、陶瓷或者塑料了。马桶的这个转变,不可以不承认它代表了文明的一次飞跃。从此以后,马桶文化开始向多样化、多功能、多档次、多.....大踏步的发展起来。
现在,痰盂开始退出马桶行列,专心当它的痰盂去了。正规马桶大军日益壮大,深入千家万户,成了一种实用兼享受的多功能消费品,并且其豪华性、舒适性和美观性还有不断发展的趋势。据报载,日本已生产出一种可以结合冲、洗、烘于一体的马桶,连举手之劳都免了,可以轻轻松松的方便,干干净净舒舒服服的离开。甚至有一种方便一次就知道自己血型和尿常规的多功能马桶也已问世。呜呼,我们的生活变的越来越舒适,舒适到方便都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了。我在寻思,哪天要能坐在马桶上发帖子岂不更加快哉。
再说马桶的派生马桶首先派生的是马桶精神。记得前一阵子在网易个性化论坛看到李大嘴的一篇帖子,说的是马桶的精神。大意是马桶用其海纳乾坤的胸怀为人类排解痛苦,带来舒适,典型的牺牲自己造福人类的大无畏无产阶级精神,可歌可泣。这种派生的精神确实非马桶莫属,马桶背着藏污纳垢的恶名,却担当着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文明重任。有谁在今天这样文明的社会会抛弃马桶去满大街找顺风撒尿逆风阿屎的快哉呢?马桶精神值得宣扬。
现在还有一种文学被称为马桶文学,我先是不理解的,随着自家有了舒适的马桶,我开始感觉到其存在,每次我蹲马桶,是少不了带上报纸或书的,不到老婆在外面大呼小叫,是听不见马桶的抽水声。我跟老婆解释我在欣赏马桶文学,因为这些东东也只有蹲马桶时可以看几眼的。老婆说你有时发的乱七八糟的帖子也应该归纳为马桶文学吧,嘿嘿,还真有点对头。待到马桶的舒适程度可以满足码文字发帖子时,可以肯定真正的马桶文学也就诞生了。
|